郭培涛:面向风雨问征程
郭培涛,男,1968年1月出生,威海市水文中心乳山中心副主任。
三十八年坚守在水文第一线,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用敬业奉献、拼搏进取精神完美诠释了水文人的使命与职责,并于2023年3月被评选为“威海好人”。风雨交加之时,总有一群人逆向而行,顶风冒雨,迎着汹汹洪浪,对河道,对水库,进行24小时值守,根据雨情、水情及时做出预报预测,并迅速将数据报上级防汛指挥部,及时为防汛决策提供精准、科学、可靠依据,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们是默默无闻的水文工作者,郭培涛便是其中一员。
1984年,郭培涛带着父亲的期望,踏上了水文工作者之路。他的父亲,是老一代水文人,在郭培涛难忘的记忆里,父亲常年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每逢节假,盼父亲回家团圆更是一种奢望。家里的田地,都是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劳作,弱小的肩膀,早早就扛起家庭重担,生活中的磨砺,练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郭培涛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测站里就他一个工作人员。测站建在远离村镇的荒郊野外,由于环境保护的缘故,往往鲜有人至。且不说暴雨洪峰季节的凶险,单说工作之余,最难熬的是夜晚。或许,春夜的寂寥,夏夜的蛙鼓,秋夜的虫笛,冬夜的风啸,在诗人笔下都是美好,但是,对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那是难以想象的孤独,尤其在睡梦中被猫头鹰的凄厉声惊醒,再伴随着窗外风吹芦苇的沙沙作响,想来是多么惊悚。
测站设施简陋,郭培涛只能靠煤油炉子生火做饭,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寒冷的冬夜,没有电热毯,只能蜷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冻得久久难眠;夏天的潮气,侵到身体里,后背上长满刺痒难耐的湿疹……艰苦岁月,伴随他从福山水文站到米山水文站再到龙角山水文站,而他,从没抱怨过工作环境,从没耽误过一回工作,也从没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
2001年,郭培涛开始主持龙角山水库水文站的工作,他更是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坚守岗位,带领同事每次都能圆满完成各项水文监测任务。他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水文事业,在潮涨潮落中精准把脉,守护着一方安澜。因此,在2002年、2004年和2010年的“省级优秀基层水利科技人员”评选中,多次看到他的名字。
郭培涛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测洪,是2003年的龙角山水库“8.23”特大暴雨洪水。当晚20时,龙角山水库流域平均降雨量达到212mm,入库流量1000m3/s、出库流量245m3/s,水库水位已达38.68m,超汛限水位2.68m。那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他沉着指挥,英勇奋战,全身心投入到测报工作中,带领同事齐心协力抢测洪峰、施测流量、观测水位……危急时刻,郭培涛凭借过硬业务能力,及时准确作出洪水预报:24日24时将出现39.20m的最高水位,入库洪水总量将达到3700万m3,25日1时水位将缓慢回落。看着这些数据,或许外行人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是对水文工作者来讲,那可是惊心动魄的时刻呀!
面向洪涛,彰显本色,不畏艰难险阻,铸就水文精神。在这次测报中,郭培涛带领着同事完整测得数十年一遇的洪水资料,洪水预报精度达到95%,龙角山水库站大洪水测报项目也获得了当年的“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成果三等奖”。他在关键时刻大展水文担当,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筑牢了安全防线,充分发挥了水文人在防汛抗旱一线的关键作用。
2010年,山东省启动中小河流水文设施建设工作,水文事业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郭培涛见证了龙角山水文站的发展历程,这也是全省水文事业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小小缩影。郭培涛负责的龙角山水文站先后实施了站房改造、规范化示范站建设等测站提升项目,从此改善了工作环境,并在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水文局规范化管理水文站”。
如今,年过五旬的郭培涛仍坚守在离家百公里开外的基层。遇到暴雨洪水来袭,他依然通宵值守防汛一线。在他年轻的时候,总是把休假机会多让给老同志,如今他成为老同志了,不但把休假机会,而且还多次将返城的机会让给年轻同事。他也同我们一样,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可是,在年迈老母住院的时候,他并未能够床前尽孝,因为正赶上防汛的关键时刻;妻子年轻的时候,一个人照顾着家庭,拉把着孩子,尤其在孩子成长最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他缺席了,难道他心里就没有愧疚感吗?然而对待工作,却从没违背一个水文工作者的初心,他问心无愧!
2021年11月,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勇金见向郭培涛请教关于流速仪的问题,他二话不说,立刻开车载着勇金见到黄垒河巫山河段,穿着涉水衣下水示范教授。同年12月,勇金见在翻看水文资料时,请教郭培涛关于“三等水准测量”问题,他带上三等水准测量仪,冒着风雪陪勇金见来到乳山市龙角山水库进行现场演示教学……郭培涛发扬水文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无私传授给年轻的水文工作者。
漫漫水文路,苦也无悔,累也无怨,郭培涛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敢于创新、善于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这是新时代各行各业发展的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