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连:坚守海岛56年从不收取一分诊疗费
孙德连,男,1952年6月生,中共党员,荣成市港西镇鸡鸣岛村村医。
日前,荣成市港西镇一位乡村医生火遍全网,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微博、《半月谈》等媒体平台转发报道,多个话题阅读量累计超千万。他就是孙德连,72岁的他选择一生坚守海岛,为乡亲医治病痛,守护健康。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哪怕是半夜敲门求医,他拎着药箱就走,56年来,孙德连从不收取挂号费、诊疗费。对贫困家庭,他会自行垫付药费,时间久了,他也记不清到底垫付了多少。择一事,终一生。守岛一生,是“赤脚医生”孙德连对海岛村民的承诺,承诺的背后,是他对医者仁心的坚守。
“长大后,我想当医生”
孙德连居住的地方叫鸡鸣岛,是位于荣成市港西镇虎头角北约8公里海域中的一个“岛上村”,出入都靠乘船。
1952年,孙德连出生在这座小岛上。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父母唠叨最多的就是“不要生病”。孩童时期的孙德连并不理解父母这句唠叨的深意,直到一天,孙德连突发腿部痤疮,由于交通不便,又没有医生,他的病情一再拖延最终化脓感染。“我爸妈急得不行,冒着风浪出海,那时候镇上的医生也不多,求了半天才答应来岛上给我看病。”有了医生的救治,孙德连的腿才保住了。
正是这一次惊险经历,让“长大后,我想当医生”的种子在孙德连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1966年,鸡鸣岛村响应号召,需要选派青年到荣成县龙须岛渔业卫生训练班学习,年仅15岁的孙德连毫不犹豫报名参加。经过系统化的学习,他成为了鸡鸣岛上的一名村医。从此,这座偏远孤僻的小岛,有了“赤脚医生”。
“如果我走了,再有这种事,谁上?”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孙德连心中永远装着病人。过去一个口信,如今一个电话,不论远近、早晚还是寒暑,哪怕半夜敲门求医,他背起药箱就走。遇上急病的,他一路“打飞脚”,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有时候着急,鞋都跑丢了,真是‘赤脚医生’了!”孙德连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当谈到为什么要留在条件艰苦的海岛做医生时,孙德连向记者讲述了两个故事。曾经有一位渔船捻工,突发急性阑尾炎,却遭遇连续7天风雪天气,船无法出海。孙德连怕贻误病情,每天都去其家中看诊。几天的降温降雪导致路面结冰,而岛上坡路较多,行走起来十分困难。孙德连顶风冒雪,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拄着木棒,支撑着结冰的地面,一步步地往患者家中挪动,10分钟的路程,硬生生走了半个小时。到了患者家中,孙德连双手冻得通红,也顾不得暖身,急忙看诊。由于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反复,孙德连每天都要如此来回三四趟。7天后,风雪终于停了,孙德连亲自护送患者出岛手术,由于他的及时救治,挽救了患者生命。“当时情况很紧急,要是阑尾炎转成急性腹膜炎就容易有生命危险。我想以我最大的努力,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后来,随着鸡鸣岛旅游业的发展,每年夏季都会有大批游客到岛上租住游玩,岛上游客的健康安全也成了孙德连的“份内事”。一天临近半夜,早已进入梦乡的孙连德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孙大夫,我出血了!”孙德连胡乱套上衣服,鞋都来不及穿,赤脚冲了出去。来到游客房中,孙连德被眼前一幕惊到,只见伤者坐在地上,眼角到太阳穴处开了一个口子,血流到了地板上。问询后得知,伤者当晚宴请宾客,在收拾残羹时不小心滑倒,一个啤酒瓶也随着落地,溅起的碎片正好割伤了他。孙德连上前检查伤口,发现是动脉出血,必须出岛治疗。孙德连便一边为其包扎止血一边打电话发动邻里,找人借车、借船、打“120”。车、船到位后,孙德连与村民一起将伤者扶上车,第一时间将伤者送往医院。
经过这两次突发事件后,孙德连留在岛上做医生的信念更加坚定。他说:“我不能走!我走了,再有这种事,谁上?”。
“既然选择了行医,就要用一生去干好它!”
上世纪80年代,岛上医疗条件逐渐改善,配备了许多抢救医疗包、氧气包、吸痰器等。但岛上卫生室没有B超、胸透等检查仪器,也没有分科诊疗的医生,这就要求孙德连必须具备独立诊治和判断病情的能力。孙德连自知业务水平还有待提升,便每日阅读专业刊物,不断充实自己。一次偶然机会,他在一本医学刊物上看到一则函授医疗卫生类招生广告,便报了名。之后的两年间,孙德连白天看诊,晚上学习,有时甚至学习到深夜。他说:“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不断地钻研学习,尤其是中医,没有深厚的功底,切不可轻易为之。”在完成基本学业的同时,孙德连还熟读各种专业书籍,结合患者病例研究,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孙德连的医术不断精进,并取得了医学专业的大专文凭。
行医56年来,除了探亲生病外,孙德连很少走出海岛。他不在的日子,淳朴的村民们总会念叨着他的好。“只要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哪怕半夜敲门,他也是拎起药箱就走。”“他不在岛上,我们都不敢生病。”……56年来,孙德连行医从不收取挂号费、诊疗费,仅收取药费,对贫困家庭还垫付药费,时间久了,到底垫付了多少,他也记不清了。村民都说,没有什么困难是他解决不了的。
现在孙德连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但因无人接替村医,组织让他继续留任,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老伴周月香特别支持:“他做这个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跟他说咱坚持着干,能干到多大岁数就干到多大岁数。”
一个药箱,一背就是一生;一座岛,一守就是56载。从青春少年到头发霜染,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他仍然每天身背药箱到处奔走,为无数乡亲医治病痛,成为这座小岛上的“生命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