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强:红色传承路上的“百变讲师”

张守强,1951年4月生,中共党员,荣成市崖头街道沽河社区居民。

从三尺讲台退休后,因“我是个教书的,教育下一代是我一生的职责,我要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红色故事。”的坚定信念,从2008年,他自发拿起采访笔、本,自费坐公交或骑电动车,走遍寻山街道15个村子,采访散落在民间“原汁原味”的红色故事,整理成50万字的手稿,光采访本就写满了10多个,如今已经70多岁的张守强仍然在寻找红色故事的路上。曾获“山东好人”“威海市优秀教师”“荣成市三等功”等荣誉称号。

遍访15村,写出50万字红色故事

从2008年夏天起,荣成市寻山街道总能见到一个走街串巷并时不时拦住村民询问烈士故事的老人。这个老人,就是张守强。“最开始是收集、整理青安屯村的英雄故事。”张守强说,自己的祖籍是寻山街道青安屯村,革命战争年代,全村共有37人为国捐躯,是远近闻名的“英烈村”。他退休后也喜欢和村里老人聊这些红色故事,渐渐萌生了要记录、整理这些故事的念头。“英雄牺牲了,但他们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他们值得被更多人记住。”抱着这个念头,张守强自费坐公交或骑电动车走遍了15个村子,整理出50万字的红色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张守强不仅遭遇过“闭门羹”,一次还被当成诈骗犯轰出村去,但这一点不影响他去采访的决心。

听说在寻山街道一个与大海根本不沾边儿的福台山村,竟然出过一名船长,张守强顿时来了兴致,兴冲冲地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采访,结果却被“泼了盆冷水”——村民根本不待见他。张守强说明来意后,村民还反问道:“那都是老辈子的事了,聊它干啥,有用吗?”第一趟算是扑了个空,张守强也没气馁,离开村里后他千方百计找来曾经的驻村干部当“说客”,劝说知道情况的村民聊一聊,这才让采访顺利进行。“这招还挺好用,第二趟去的时候有四五个村民愿意接受采访。”张守强说道。

比起采访时的一番周折,挖掘出来的故事更让张守强关注。原来船长叫张清平,在解放战争中他是荣成县支前民工大队的一位船长,负责人员和物资的运输,牺牲时年仅22岁。“头一次知道俺村有这么一位英雄,觉得真光荣。”这段红色故事写完后,张守强第三次来到福台山村,把稿子交给村民们看。看着大家爱不释手地传阅着,张守强感慨道:“还好当时没放弃采访,如果不往村里跑,怎么能挖掘这么好的故事!”

每次出门采访,张守强的包里都装着速效救心丸。有的村子离公交站点太远,他得步行好几公里,每走几百米就要坐下歇歇,腰痛犯了更是直不起身子。“采访红色故事这事上瘾,停不下来。”谈起这些辛苦,张守强毫不在意。

收集、整理这些散落民间的红色故事,可不是一件简单事。认识张守强的人都知道,在他的口袋里永远揣着一支笔,方便随时拿出来记笔记,这些年,光记录用的本子,张守强就写了10多本。“现在记忆力差了,眼睛也不好使了,家里买了好几个放大镜、老花镜,一点点慢慢写。”张守强说,为了更好地保存资料,他还特意学习了如何使用电脑。“我担心手稿会遗失,还是用电脑保存更安全、方便些。”为此,张守强还打趣地说:“没想到教了一辈子书,老了还重新当回了学生。”打趣归打趣,但做学生的张守强却丝毫不含糊。自2010年至今,他不仅“敲”出了《青安屯村的故事》《我的父老乡亲》等资料,记录了几位烈士和10位残疾军人的故事,还陆续把整理的寻山街道其他村的英雄故事、村名的来历等全存进了电脑里。

听众超万人,辗转公交宣讲百余场

2022年年初,在寻山街道小黄家村,张守强的“红色课堂”再次开讲。这一次,张守强“紧随潮流”,讲起了抗美援朝的故事。“春节期间大家都去看电影《水门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长津湖战役的故事。”从电影出发,张守强用自己的方式串起了抗美援朝的故事,让在场群众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

除了紧跟时事外,在张守强的“故事库”里,最常出现的还是本地英雄的故事。“相比家喻户晓的大英雄,我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这些本地英雄,了解这些曾经发生在自己家乡的红色故事。”张守强说,自2012年,青安屯村建起了烈士纪念馆后,他就开始讲这些故事。后来,烈士纪念馆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他继续在这里讲;2021年,荣成市成立了“红马扎”流动宣讲团,他依旧“坚守一线”。最忙时,白天四场,晚上还有一场,因为年事已高,电动车不安全,他开始辗转于各路公交车。

这些年,张守强到农村、社区、学校和工厂等地宣讲可达百余场,影响听众超万人。张守强还“解锁”了新的“课堂形式”——直播宣讲。在直播中,张守强带领大家从青安屯英烈事迹展馆转向青安屯礼让巷、张晶麟旧居,给观众讲解了青安人在此居住、生产、训练,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故事。“比起现场宣讲,直播宣讲,观众要更多一些,以后要是有机会,我会继续尝试这种形式。”张守强说。

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时,张守强自费买来打印机和打印纸,形成一套套教材体系,以便根据宣讲需求,快速准备好材料进行备课。“这是给孩子讲红色故事的教材,这是给妇女同志讲党史的教材,这是给机关青年的……”对于自己整理的教材,张守强如数家珍。如今,张守强的电脑已经换了三台,但他收集、整理红色故事的脚步却一直没停下。“我还会继续整理保存,将来我老了,讲不动了,就把这些交给上级,让别人用它们接着讲!”张守强坚定地说。

因为善于尝试各种新方式,还会根据宣讲对象决定不同的宣讲内容和方式,大家伙就给张守强取了个“百变讲师”的称号。“这么说也对!给孩子讲,我首选小英雄的故事;给青年讲,我就说说自己的感悟体会;给父老乡亲讲,我就用‘土话’……”提起人们送给他的称号,张守强笑呵呵道。

其实,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张守强本可以享受安逸、清闲的退休生活。不少人都曾问他,辛辛苦苦做这些是为了啥?张守强简单一句话,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是个教书的,还是个党员,我有义务也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红色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只要身体还允许,我会一直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