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记德:扎根野外 坚守一线12年找矿报国

舒记德,男,1984年10月出生,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地质矿产工程师。

他扎根野外一线12年,先后在新疆、内蒙古等10个余边疆省份和吉尔吉斯斯坦、苏丹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曾获“山东好人”和“山东省地矿局十佳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他所在的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是全国找金最多的地质队,曾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称号。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该队全体地质工作者亲切回信勉励;2023年1月,该队被山东省委选树为“齐鲁时代楷模”,他是该队职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典型缩影。

死亡之海“续命” 无人区里学艺

2011年,舒记德完成学业,刚一入职就主动要求到最艰苦项目,一头扎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开展铜金矿勘查工作。罗布泊里寸草不生,常年缺水,地表温度高达70多度,干热难耐。舒记德和队友们每天睡帐篷、喝咸水,战风沙、斗烈日,只为寻找矿化线索,采集矿石样品,研究成矿规律。基于扎实的工作,仅半年,他们就探获了一座中型铜矿,使面临灭失的矿权得以延续,挽回了巨大损失。

勤奋好学的舒记德干劲十足,每天野外作业10多个小时,徒步行走十几公里。连累带晒,老队员谁都不肯多说一句话,舒记德却有问不完的问题。遇到有代表性的矿石,他全都做成标本,放进背包,收队后研究讨论。标本一取就是十几个,矿石一背就是一整天,有人问他沉不沉,他说不沉,这是知识的重量。

地下千米编录 驻守矿山七年

2012年,舒记德来到蓬莱市大柳行地区进行矿山地质勘查,把家也安在当地农家小院,一干就是7年。白天上山编录钻孔,下井研究矿体;晚上整理野外资料,编写项目报告。他一人跑遍了区内10多家矿山,下过所有的矿井,在井下1400米环境里,忍受着40度以上高温,泡在“泥汤”里研究矿体、采取样品,一干就是一天,一丝不苟地完成所有任务才肯返回地面。

依托长期的实践与研究,7年来他提交各类地质报告百余份,发表论文3篇,申请专利2项,获省厅科学技术奖1次。2014年儿子出生当天,他还在编写报告,匆匆来到医院陪伴妻儿几天后便返回项目。通过连年努力探索,六队在蓬莱栖霞地区查明黄金储量123吨。

草原深部找金 创新赢得突破

2019年,舒记德来到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开展金矿详查工作,已是技术骨干的他参与完成了金矿勘查项目,共同编写提交了详查报告。此前,国内多家地勘单位在这里开展过工作,认为这里没有多大找矿前景。

项目开展期间,他和团队仔细研究成矿规律,再到野外查证,对整个矿区地质特征、矿床成因、赋存规律进行系统综合研究,认为主要矿体受剪切带控制,赋矿岩石为含炭千糜岩夹石英脉,而非前期勘查中的黄铁矿化蚀变闪长岩。这一新发现对该区找矿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并在此后的钻探施工中得到印证。

他和团队凭着六队人对地质技术和黄金事业特有的坚持和执着,追求卓越,矢志创新,经过了历时三年“七进七出”,区内累计查明金金属量近14吨,实现了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用实际行动让“金色丰碑”熠熠生辉!

扎根苏丹项目 开拓海外事业

2021年,舒记德和队员跨越5个时区,辗转1万3千多公里,来到苏丹野外项目,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六队贡献。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克服高温、疫情、语言不通、设施落后等困难,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舒记德在尼罗州戈壁中开展地质勘查,早晨4点半起床,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来回穿行10多公里,没有丝毫懈怠。他在北方州沙漠里开展金矿普查,起早贪黑,完成地质简测65平方公里,探槽编录1100余米,找矿成果明显。每当忙完一天工作返回驻地,国内已是深夜凌晨,父母、孩子早已睡下,只能和妻子简短说说工作、聊聊家常。有时候,通过视频看看熟睡的孩子,这个坚强的汉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作为新时代“英雄地质队”的一员,舒记德和他所在的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